德国:营造良好环境 重视职业教育
  
    德国制造蜚声全球,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产业工人创造了德国经济腾飞的奇迹,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和德国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有着密切关系。

    科学的人才观为德国社会各层次人才的各显其能提供了广阔空间。德国社会普遍认为,人才的定义范围不单覆盖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更包括只要能够在普通行业中人尽其才的个人。无论哪个行业,只有将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巨大的整体爆发力。正是这种广义的人才观和平等尊重的社会共识,才使德国在拥有杰出科研人员的同时也拥有了大批优秀的产业工人,把德国打造成为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制造业大国。

    德国为各层次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土壤。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同时,德国也十分注重发挥教育对人才成长的关键性影响。德国的教育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保护个性、培养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主线,通过启发式教育,达到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目的。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好奇心,就有了追求和探索的动力,就会让人在追求和探索中感到无限的乐趣,从而产生创造的激情与冲动。这对整个社会形成创新氛围,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德国教育通过连贯渐进的课程设置和评估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良好的心理与健康的体魄。在幼儿教育阶段,通过儿童玩具和游乐场所培养人的生活乐趣和好奇心。在小学阶段,手工课让学生发挥想像空间,培养动手能力,体会其中乐趣。在中学阶段,由学校组织学生游历各大城市,开阔视野,在各种博物馆和人类文明面前接受熏陶和启迪。大学时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和交流,重点培养年轻人的会话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德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场所,每年都定期举办"科学开放日"和"青少年科研竞赛"等活动,这有助于德国形成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追求知识的良好氛围。

    各层次人才的均衡发展和被平等对待需要一个公平的教育培养环境。德国社会尤其关注教育资源均衡,在家庭条件不同的人有获得同等教育的公平权利。人们认为出身贫苦家庭的子女,只要受到社会关爱,心理发育正常,教育机会均等,同样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另一方面体现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上。德国之所以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除了企业拥有完善的质量体系及德国工程师的完美追求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德国拥有一套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如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所说,"职业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在德国人看来,技术工人同样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和门户之见。同时,德国各种职业间的实际收入差别不大,只要诚实劳动,都会有相应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具有了非常成熟的实践经验和比较完备的法律保障,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一是组织严密,责任明晰。如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手工业条例中所包含的职业,由手工业商会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手工业以外的职业,由工业和商业协会为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下设职业教育委员会。主管部门主要是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职业教育委员会则从长远的角度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是重视技能培训。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事先都要经过两道关口的考试: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操作技能,就连大学生也不例外。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能力并取得了相应的证书,才能被称为"合格"的劳动者。

    三是"为每个人提供培训的机会"。这既是德国政府的一句口号,也是德国社会的一种实践。例如"职业基础教育"被视为是一种"义务教育"。这种教育历时一年,有的是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完成,有的则是在中学毕业之后再进行一年的"职业基础教育"。德国各州还创办了各式各样的职业培训学校,既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的,但以官办的为主。民办学校与官办学校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条件更好、要求更高。

    四是严把质量关。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是德国企业信誉的保障。人才质量的关键在学校,德国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老师的任职资格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又都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制定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避免了"滥竽充数"学校的存在,以及滥发文凭的现象。

    五是紧跟就业市场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不断出现一些新的行业。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又使一些行业或职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紧跟就业市场的需求。

    六是要有咨询机构为家长和学生服务。面对五花八门的职业学校和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即便是专家也会感到眼花缭乱,学生和家长更是无所适从。德国有专门的职业教育咨询机构负责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难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