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领域新趋势: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环节
  
       国际金融危机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同时也促使各国更加重视教育对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的潜在促进作用。

  更加重视把基础教育乃至终身学习作为公民法定权利,更加重视有制度保障和质量保证的教育公平,更加重视教育对经济社会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更加重视教育先行对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更加重视把教育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基础环节,这些理念正在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

  重视教育

  金融危机带来挑战和机遇

  当今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教育强国,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既需要公共财政充分支撑,也需要社会积极参与。各国财政经费和社会投入的比例关系是不同的,如许多欧洲国家为5.5对0.5个百分点,多数国家是4.5对1.5个百分点。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是财政拨款削减,教育系统资产受损,捐赠基金减少等。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安排史上最大一笔联邦拨款(1000多亿美元)用于振兴教育;欧盟《经济复苏计划》倡议成员国保持国家既定教育资助目标;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一同加强教育投入;日本政府推出《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探索对幼儿和高中教育免费;韩国教育科技部实施为期5年的《教育福利促进计划》。这些事例都反映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更加重视教育对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的潜在促进作用。

  终身教育

  把握21世纪的一把钥匙

  近年来,发达国家逐渐完成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支付方式、教育发展模式等方面带来显著变革。这不仅决定了当代世界教育格局,而且深刻影响着各国教育政策。

  工业化阶段的学校长期按年级、班级、年龄安排教育进度,成批量培养熟练劳动力或某类专门人才,而在后工业化时代正规与非正规就业交织的环境中,人们谋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并非一次性学校教育就能完成,知识经济时代的终身学习便成为必然选择。近年来经合组织和欧盟都在关注成员国公民终身学习参与率,一些国家还构建了各种学习成果互认制度。

  信息技术的兴起,对教育方式和手段造成全方位的深远影响。教育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为教育运行开辟了新途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一大潮流,每年全球流动学生300多万人,流动教师几十万人,跨境远程教育和合作办学方兴未艾。

  21世纪以来兴起的“可持续发展”议题,推动了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不仅限于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而是关系人类的整体生存发展方式,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十年”规划,都高度关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教育既要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还要置身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进程,更要为可持续发展全局服务。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新世纪新起点上得以确认。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公立私立学校

  义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通过立法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制的、免费的学校教育。目前共有200个国家立法实施义务教育,年限5—7年的占22%,8—10年的占56%,11—13年的占22% 。各国义务教育的共同点是,政府全额负担公办学校支出,保证基本入学机会公平。同时,部分国家在私立教育留出择校空间,满足中高收入阶层需求。

  欧洲多数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在社会福利化的政策框架内,把所有公办学校费用都包下来,在那里很难找到私立中小学。日本和韩国则实行“平准化”政策,公立学校不仅财政全覆盖,而且城乡学校建设使用统一图纸,教师五六年轮换一次,校长也定期轮换。它们的办学宗旨是,尽量不在公立学校内提供富裕阶层歧视其他阶层的机会,但在社会上却有庞大的家教和补习产业。

  公立学校均衡发展兼顾择校需求模式。美国公立学校主要靠学区收取教育税,即使富人区学校得到的政府补贴少,但纳税额足以支撑建立质量好的公立学校。而低收入阶层聚居区的学校虽有更多政府补贴,但很难聘到高质量教师。有些富人家庭连学区内的优质公立学校都不满意,而把孩子送进高收费的私立学校,每年学费高达4万美元。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保持公立学校均衡发展态势,同时增设少量私立学校作为富裕阶层的择校对象。巴西、墨西哥的公立学校不仅免除学费书本费,而且提供免费早餐或午餐,硬件条件也不错。但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宁愿把孩子送到高收费私立学校,以便考上优质高中和大学。

  高等教育

  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

  从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算起,现代高等教育已走过百年旅程。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呈现三个明显态势:

  一是发展中国家高教大众化与发达国家高教普及化都在稳步推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产业就业结构迅速调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扩大,对高教供给能力产生了持续巨大的压力。这一趋势推动多数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5%),其中40多个发达国家进入高教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

  二是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及分流模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高教体系分类和分流,是适应经济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导致教育评价再也不能用单一的学术“尺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不仅认可了高中后培训等非学历教育,而且把硕士和本科并为同一级(5A),与高等职业学校等非大学的教育(5B)并列,形成与以往高教体系十分不同的分类基准。发展近10年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在一体化框架内力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加快了欧洲国家间在学制统一、学分学历学位互认方面的步伐。

  三是高等教育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一环。经合组织提议将劳动力市场预测纳入国家高教政策,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探索更加灵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运行模式。欧盟要求高校加强同企业合作,增设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课程,创造激励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并进行创业教育,鼓励校企战略合作转化知识,促进人才流动并确保质量,推动大学开放成为终身学习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