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久盛不衰的动力源
  
编者按:当我国正在关闭或“升级”一批中高等职业院校,而热衷单一的大学普及教育之时,日本、德国、芬兰等国家却在不断充实和完善本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为社会、企业输送实用人才。既丰富了社会各阶层人才所需,又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储备了动能,可谓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齐头并进。本报驻外记者新发来的一组报道,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可资我们借鉴。

    芬兰

    “条条道路通罗马”

    □记者 赵长春 赫尔辛基报道

    芬兰是一个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要使芬兰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更要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是芬兰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芬兰的职业教育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各类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不仅为芬兰培养出众多高科技人才,也为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公司企业培养出一批批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技工。

    中等职业教育深受青少年欢迎

    要点:在芬兰没有只认大学学历而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

    芬兰实行9年制义务免费基础教育,芬兰儿童7岁进入基础学校学习(相当于我国的小学和初中)。基础学校毕业后,一部分人报考高中,另外一部分人考入职业学校。还有一条出路是就业,大约6%的学生在基础教育之后走向社会,但在正式工作前也必须接受职业培训。

    在芬兰,社会上没有只认大学学历而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基础学校毕业后,青少年是升高中,还是考职业学校,主要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家长很少施加影响和压力。赫尔辛基市技术职业学校校长安蒂·韦尔塔宁认为“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有足够的天赋和能力进入高中和大学学习深造。所以有很多青少年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更主要的是,在芬兰,职业学校跟其他学校一样有很高的声望,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越来越受到芬兰青少年的欢迎。据统计,芬兰全国2009年报考职业学校的青少年超过6万人,已连续第二年超过报考高中的人数。

    在芬兰,中等职业教育一般由市级政府和私营机构提供,学生不需要交纳学费。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毕业生具备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以及处理其专业范围内各种问题的基本能力。

    早在1999年,芬兰教育部门就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学制统一为3年,必修课程有:母语、外语、数学、物理和化学、体育和保健教育、艺术和文化、社会学等。除学习基础课程(如语言、数理化等)、专业课程(按产业门类划分)外,学生还要有至少半年的实习期,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就业的能力。

    职业学校享有很多自主权,可根据芬兰不同地区的需求来设置不同的专业,并通过行业组织和专家咨询使职业教育不断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做出课程或专业的相应调整。据芬兰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赫尔辛基市技术职业学校校长安蒂·韦尔塔宁介绍,在芬兰,所有职业教育都与地区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赫尔辛基以及整个首都地区的经济结构就要瘫痪。因为只有通过这些职业学校才能获得足够的劳动力。

    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摇篮

    要点: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

    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在芬兰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对职业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把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合并成31个高等技术学院,通过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技术学院来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使之同大学一样成为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摇篮。

    在芬兰,高等技术学院的地位与普通大学接近,学生享有同普通大学同样的待遇,可领取大学生的学习补助。在高等职业学院网络形成之后,芬兰全国高等技术学院每年招收新生能力达到3.8万人,比芬兰各大学每年招生总数还要多。高等技术学院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通往罗马的条条道路上,成为深受青年人欢迎的更具有竞争力的一种选择。

    截至2009年年底,芬兰全国共有2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到13.5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的一半以上。芬兰高等技术学院教学以职业为导向,主要以满足地方需要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

    芬兰全国各地的高等技术学院在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及重点投资项目来设置专业。在专业设置方向上明确了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8个领域:人文与教育、文化、工商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技术与交通、自然科学、健康卫生与社会服务、旅游与餐饮。报考高等技术学院的学生入学前除了要参加入学录取考试外,工作经历也是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高等技术学院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和毕业设计。学生在校学习3至4年,修完210—270学分,可以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可再用1年或1年半的时间攻读硕士学位。

    在芬兰,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并获得基础职业资格认证的毕业生,可以申请进入高等技术学院或大学学习,从而使其专业技能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生产技术不断变革,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高层次的、终身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必需。芬兰建立的这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为职业学校和高中毕业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从而为芬兰社会和公司企业培养大批高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德国

    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记者 刘向 周谷风 柏林报道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职业教育的国家,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制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由于政府大力支持,公众广泛认可,德国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德国1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职业教育者为4115 .7万人,占总数的57 .8%;大学以上学历者(包括高等专科学校、综合大学、技术大学和特殊科类大学毕业生)为926.5万人,占13%。仅2009年9月,在德国联邦劳动局申请职业教育的人数就超过53万人,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的高度普及。

    突出双轨制职业教育特点

    要点:受教育者在企业内是学徒,在学校内是学生。

    目前,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主要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以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德国各地的职业教育行为起到了引导和规范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中最有特点的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所谓双轨制职业教育,就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受教育者在企业内是学徒,在学校内是学生。德国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而对于双轨制教育中的企业职业教育,联邦政府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

    德国学生经过中、小学10年学习并顺利毕业后,就有资格申请双轨制职业教育。在申请过程中,学生首先与一家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到相应的职业学校报名。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德国权威统计机构在1991年至2000年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德国企业平均每年为每个学生支付7344欧元,而学生每年创造的收益为5765欧元,两者相抵后企业纯支付1579欧元,平均每月仅132欧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能够获得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节省招聘费用、降低雇用风险等实际好处,甚至还能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为了进一步鼓励企业多提供培训名额,德国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企业各种优惠,如税收减免和培训补贴等。另一方面,德国联邦政府于2008年12月出台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助学金,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教育。

    民众普遍认可职业教育

    要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齐头并进。

    德国职业教育的高度普及也与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接受密不可分。在德国,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并非“低人一等”。与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也有着许多明显的优势,例如培训收入带来经济上的独立、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关系、明确的职业定向等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德国家庭普遍支持子女选择职业教育,22岁的斯特凡妮·哈格曼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斯特凡妮曾经在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学习伦理学,后由于个人原因,她在第一个学期之后就中断了学习,随后选择了为期三年的医疗技术助手职业教育。

    斯特凡妮的母亲格林德·哈格曼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女儿的这一决定,她丝毫不觉得失望。她说:“虽然大学毕业意味着未来有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性,但是她在学习伦理学时发现这一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我没有理由强求她。医疗技术助手这一职业也是她自己选择的。如果她以后觉得自己学历较低,也随时可以再进修,这并不冲突。”

    斯特凡妮于2009年毕业后马上就职于柏林急救医院,第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2000欧元。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而言,这一收入水平在当地并不算低。

    德国人普遍认为,健全的人才培养体制应该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齐头并进。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很多,其中最鲜明的一点是德国社会普遍认可并支持职业教育,重视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求,从而避免众多学生盲目地去挤大学的“独木桥”。

    日本

    职业教育终身化和社会化

    □记者 江易易 刘赞 东京报道

    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日本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作为一贯战略。日本推广职业教育终身化和社会化,营造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其中专修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修学校面向大众

    要点:专修学校已与大学、短期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条渠道。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社会急需大量技术劳动者,民众也迫切要求接受教育,职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要机构就是专修学校。作为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专修学校为日本各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专修学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等专修学校,招收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开展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第二类是专门学校,招收高中及以上学历者,进行专门技术教育;第三类对招生对象及入学资格没有统一规定,可为各年龄层的各种对象提供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由于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进入专修学校学习的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或愿意继续在某一领域深造的人,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 80%。专修学校已与大学、短期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条渠道。目前全日本有3000余所专修学校,超过60万人就读。

    根据各种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日本的专修学校有多种学制,其中2年制最多,其学生人数占71%,此外还有从1年、1年半直到4年半的多种学制。学校每年招生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开学。灵活多样的学制让考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从而扩大了职业教育普及的范围,使人人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终身化社会化形成体系

    要点:强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雇用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

    自从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来,日本便将其作为教育改革政策的主导思想。为了保证终身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日本建立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高度职业能力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促进中心等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在社会化方面,除了日本教育管理部门,企业、雇主组织等社会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如全国专门学校情报教育协会、日本就业指导协会等团体还通过提供就业情报、制作就业期刊杂志等方式支持职业教育。

    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和内阁府联合召开会议,并于第二年出台了一项“职业教育综合计划”,包括三部分:一是以小学至高中学生为对象的“新职业教育计划”;二是主要以大学生、研究生为对象,培养有高度专业能力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计划”;三是“无固定职业者再教育计划”。

    整套计划不仅照顾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而且重视不同社会部门间的合作,强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雇用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在该计划的推进过程中也得到加强。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开放”,日本职业教育机构也利用其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很多专修学校开展面向社区的讲座,为广大居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它们还与企业界共同举办普及新兴科技知识的展览会,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等。

    日本职业教育出现新动向

    要点:既在专修学校也在普通大学接受教育的方式开始盛行。

    2007年,日本进入“大学全入时代”,即报考大学的人数开始低于大学计划招生总人数,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背景下,选择既在专修学校也在普通大学接受教育的方式开始盛行。一部分在大学或短期大学完成大学教育的日本学生纷纷到专修学校,以提高实用技术技能;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为毕业后能立即就业,在就读本科期间同时就读专修学校。

    日本就业指导协会理事萩原信一表示,眼下企业非常注重“即战力”,即毕业后不进行上岗培训就能迅速投入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持有“专门士”(即在一定专修学校修完专业课程所获得的称号)资格的毕业生更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而为获得“专门士”,如“税理士”(从事税务的人员)、“簿记士”(从事初级会计工作的人员)资格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大学课堂上很难掌握,因此专门提供这些资格培训的专修学校受到欢迎。同时,由于企业同样关注未来发展和企业文化的传承,大学毕业生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也不可缺少。如此一来,想要同时拥有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日本大学生只能选择双管齐下。

    在日本,专修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一直比不上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但现在差距已大大缩小。比如,目前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月薪平均在20 万日元左右(1美元约合90日元),而专修学校毕业生也能达到17万至18万日元。对此,东京都武藏野市高等专修学校就业指导部部长高田一男认为,日本的学历社会热度正在慢慢消退,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多注重人品及能力。他说,“专修学校的学生们无论素质还是能力已同普通高校学生不相上下。例如我们学校,大部分人还是抱着要掌握一门技能的想法来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家长也认为,拥有一门技能能给孩子带来光明的前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