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建忠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国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制定了世界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1999年4月26-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提出了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模式的看法。认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大机遇与严重挑战的时代,它的重要特征是全球化趋势加强,竞争压力加剧,国际界限正逐步消失,资本和劳务流动增加,网上贸易流动增加,世贸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蓬勃发展,服务产业迅速增长,闲暇及用于文化和旅游活动的时间增加,预期寿命延长,职业的变化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并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建设教育的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新的发展模式将是以人为中心,注重环保,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和平文化,推动社会改革,促进社会和教育的全纳性,向人民授权,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独立学习。大会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21世纪展望--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书》,呼吁各国改革职业教育,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和面向学习者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产教结合,增加投入,开展全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大会的主题工作文件以中国的谚语作为引语:"当风向改变时,有的人筑墙,有的人造风车"(whenthe winds of change blow,somebuilds Walls,other build windmills),会议认为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之风面前,不应消极地筑墙挡风,被动应付,而应积极主动地借助时代的风势,大造风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994年欧盟委员会发表《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白皮书,指出职业教育是变化中社会的催化剂,强调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减少失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4年12月欧洲理事会通过决定,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该计划为期5年,从1995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整个预算6.2亿埃居(现称欧元)。1999年欧洲理事会又通过决定,实"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期行动计划。1998年12月欧洲理事会通过决定,实施"欧洲之路"跨国培训,侧重于与工作相联的培训(含学徒制培训),参加"欧洲之路"跨国培训的学生可获得由欧盟统一印制的"欧洲之路"培训证书。1996年欧盟委员会发表《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指出为适应信息化社会、贸易国际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要转变观念,同等看待物质投资和教育投资,教育和培训是无形投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欧洲学徒制培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1991年世界银行发表《职业和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书,指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迅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时代竞争成功,不仅需要资本投资,而且需要智力投资,培养大批高质量劳动力,因而需要加强中小学教育,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共机构举办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效率,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来源多样化,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各国也都采取措施积极发展职业教育。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和《由学校到就业法案》,以加大联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力度。1997年德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改革计划",强调修改和完善职业培训条例,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大力培养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增强职教吸引力。1998年澳大利亚制定了《通向未来的桥梁--1998-2003年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战略》,强调加强产教结合,建立适应学生和就业者需要的,为终身技能培训打基础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不少国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如匈牙利《职业培训法》(1993),挪威《职业培训法》(1980),芬兰《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法》(1991)和《学徒制培训法》(1992),丹麦《职业教育培训法》(1999)。

  世界各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60年代以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尽管进步不是太明显。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1996年撤哈拉以南非洲职业教育学生占中等教育阶段学生数的比例为5.3%,阿拉伯国家15.3%,远东及太平洋13.6%,南亚1.5%,拉美及加勒比26.3%,欧洲26.7%,世界平均13%。情况表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同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也就是收入水平和中等教育水平越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反映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受着外在和内在需要的拉动。撒哈拉以南非洲自60年代以来,南亚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下降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国别间的差距也很大,高的达到60%以上,如德国、部分东欧国家及个别拉美国家,低的不足10%,如一些非洲、南亚国家及个别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强劲的国家和地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对促进就业增长起的关键作用。欧盟的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越高,失业的风险就越小,青年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长的人,1995年欧盟国家20-2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22%,而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14.1%。在30-59岁年龄组中,仅受完义务教育的人的失业率为11.4%,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为7.6%,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为4.7%。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年轻人的职业教育被视作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趋势

  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宽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
(1)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过去,荷兰绝大部分职高学生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仅有个别学生有机会继续接受高职教育。从80年初开始,政府允许更多的学生报考高等职业教育。到80年代末,职高学生升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比例达到10%,1998上升到30%,统计分析表明到2000年可达到45%,有不到的50%职高学生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25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从7.7万人增加到29万人,占16-19岁年龄组学生的一半。到1995年,有29%的职高学生升入了高职院校,但专业间有些差别,技术专业为30%,农业18%,经济32%,卫生保健和社会服务23%。


  芬兰实施初中后和高中后两级分流,注重职高和高职的相互衔接。芬兰实施9年义务教育(9年制综合学校),9年义务教育后实施分流,1994年综合学校毕业生有55%的人升入普高,31%的进入职业教育机构,另外14%或升入其他类型学校或体学(1%的进入民众高中、5%的进入综合学校十年级,8%的暂时休学)。高中后再进行分流,职高学生经考试合格可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多科技术院校,芬兰称AMK机构),个别的职高学生也可报考大学,普高学生经全国大学入学考试既可升入大学也可进入高职院校。这就形成职高普高与高职、大学相互衔接与沟通的局面。90年代芬兰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组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91年芬兰通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法》,决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合并了85所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新组建了22所试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试点工作从1991年秋开始到1999年底结止,检查验收后这些院校将成为永久的法定机构。芬兰发展高职的目标是提高高职的学历层次,适应劳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视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学制3-4或5年,实行学分制,满学分为140-160学分。课程的设置分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和毕业设计。学历资格相当于大专或本科层次。1992-93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6400人,平均每校招生290人,院校平均规模以后将逐步扩大到1000-3000人,以提高办学效益。芬兰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着重要意义:同原来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相比,提升了学历层次,学生的毕业资格相当于大专或本科层次,增强了高职的吸引力;建立了职高和高职的相互衔接的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

  韩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约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40%。韩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农业高中、技术高中、商科高中、渔业和海洋高中,学制3年。1995年韩国有上述四类职业高中461所,在校生312万人。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自1979年韩国大力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初级职业学院。学制2-3年,实施学分制,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才。1995年初级职业学院145所,在校生569,820人,设置的专业课程有技术、农业、渔业、护理、环卫、家政、社会实践、艺术和体育等。具有高中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可报考初级职业学院。每年为对口专业的职高毕业生保留30-50%入学配额。通过国家资格认证考试的手艺人及具有规定工作年限的工人也可报考初级职业学院。1995年初级职业学院录取率约为1∶4。

  (2)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英、法、德、等国制定了一些措施,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资格同等地位,为职高学生提供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70年代以前,法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成为一条死胡同,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法国设立了一种新的学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再学习两年,获得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同时取得了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资格。长期以来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隔绝,缺乏渗透性。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承认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历和资格,还规定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某些情况下相当于具有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教育学历。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s)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级资格,获得GNVQ高级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但获得了高级国家职业资格(NVQ)的学生很难进入普通高校。因而英国采取措施,承认高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s)和高级国家职业资格(NVQs)与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A-levels)具有同等地位,促进这三类学生横向和垂直流动,使他们都有资格报考大学。另外,英国还正在考虑实施学分累积和转学分制度,允许学生选择更多的融合了普教和职教的单元制综合课。韩国允许初级职业学院毕业生报考大学,已参加工作的初级职业学院毕业生还可参加开放大学及韩国空中和函授大学的学习。

  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注重的是新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因而还很难完全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历的等值承认。如何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挪威的做法是,综合高中职业班学生如想报考普通高等院校,需3年高中后再学习一年普通教育课,以取得报考资格,但这增加了职业班学生一年学习年限。无论如何,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2.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时间,提高学生普通教育水平,兼顾升学和就业。

  高中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各国高中阶段大致有这样四种办学模式: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举,普高和职高二分制(含双元制模式)、普高占主导和综合高中占主导。在高中阶段办学以综合高中为主流形式的国家都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综合高中主要是解决好高中学生特别是职业定向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分班不分校,一所综合高中一般分为普通班和职业班,两班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就学,不再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都学习相同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定向性课从第二年开设,形成高二分流,比初中后分流推迟了一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处理好职业班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班学生的毕业出路是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允许职业班学生直接或经过补习后报考高等院校,增强职业班的吸引力。瑞典和挪威发展综合高中具有代表性。

  发展综合高中挪威起步比较早。1974年挪威通过《高中教育法》,决定大力举办综合高中。此后设立的高中学校均为综合高中。1994年挪威实施教育改革,决定普及3年制高中。现挪威高中学校绝大部分为综合高中。1994年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大力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实行厚基础、宽口径课程,将高中阶段原来的100多种专业调整合并为13个学习领域,它们是:商业学习;音乐、舞蹈和戏剧;竞技体育;艺术、手工艺和设计;木工;工程和机械;建筑;宾馆和食品加工;技术;电力;农业、渔业和林业;化学制品和处理;卫生和社会学习。前三个学习领域属普通班,面向升学,其余属职业班。1996年普通班学生占50.1%,职业班49%。综合高中的课程结构是文化基础课加专业定向课。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和体育,共5门,学生第一学年以学习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定向课从第二年开设。3年高中毕业职业班学生也可报考高等院校,但需在第四年另外学习一年普通教育课程,以取得报考资格。

  30年来瑞典高中教育体系结构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一次是1970年的改革,将普高和职高合并为综合高中,综合高中只分普通班和职业班,普通班学制3年,为升学作准备,职业班学制两年,面向就业。另一次是1992年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综合高中办学体制,统一学制,将职业班的学习年限也延长为3年,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国家课程,将原来的500余种专业课程调整为16个学习领域,它们是艺术、工商管理、儿童保健、建筑、电力、能源、食品、手工艺、卫生保健、饭店餐饮、工业、大众媒体、自然资源使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通工程。其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属普通班,面向升学,艺术学习领域属艺术班,其他学习领域属职业班。每种学习领域下设若干个专业。综合高中分班不分校。不管是普通班、职业班还是艺术班,都要学习8门共同基础课:语文、英语、社会学习、数学、理科、体工和艺术课,约占总课时的1/3。专业课从第二学年开始。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市政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要,开设地方课程。综合高中毕业生均有资格报考高一级教育。1995年新型综合高中在全国全面实施,1998年高中入学率达到98%,实际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瑞典和挪威发展综合高中有以下共同特点;(1)通过立法保证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法律权利。挪威修改了《高中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规定所有16-19岁的学生都有接受3年高中教育的法律权力,该权利自完成义务教育后的4年内有效,接受学徒制培训的学生实行2+2制,该权利在5年内有效。1991年春末瑞典议会通过《瑞典学校法》,规定所有16-20岁的学生都有权接受高中教育,各市政区要根据学生的愿望举办高中阶段教育。(2)延长受教授年限,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为学生以后升学就业打下文化教育基础。挪威和瑞典高中第一学年均以学习文化基础为主,第二和第三学年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瑞典规定,基础课至少应占教学总时数的1/3,专业课约占50-60%,选修课占10-20%。挪威规定,三年平均文化基础课应占教学总时数的35%,专业课65%。(3)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避免过早专业化。1992年瑞典教育改革后,将原来的500余种专业课程调整合并为16个国家学习领域,挪威将高中阶段的职业定向课由100多种合并为13种。(4)积极发展学徒制培训形式。挪威实行"2+2"制,参加学徒制培训的职业班学生头两年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后两年在企业接受实训,学习年限比其他学生多一年。瑞典1997年开始现代化学徒制的试点工作,1998年5月约有20个市政区参加。发展现代学徒制培训主要是适应劳动力市场对高质量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不断变化着的需要,使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参加学徒培训的学生要与学校和企业签订合同,其中规定了培训的内容。学徒培训结业后学生有资格报考高等院校。

  3.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改革的重点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1)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

  大力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成为中东欧国家90年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战后中东欧国家学习苏联经验,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着共同问题,专业过窄过细,适应性不强。1989年后,一些中东欧国家在欧盟的帮助下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需要。波兰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数由1982年的527种减少到1986年的241种,1993年又进一步减至138种。1989年之前匈牙利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内容过窄过细,专业数达600余种,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职教师资力量不足,重理论轻实践,没有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缺乏吸引力,学生辍学率高,如中间技术学校辍学率为18%,技工学校24%。1993年匈牙利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所同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合作,开始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大幅削减专业数,以后又多次调整。两国专家工作小组先对电力、冶金和建筑行业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增删,后又调整金融、保险、商业和企管行业,1994年调整范围扩大到环保领域,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加强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

  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日益关注职业教育中的环保问题,设置与环保有关的专业,开设环保科目,在课程增加环境教育模块,在调和中渗透环境教育因素。德国在双元制培训中开设了"水供应和垃圾处理"专业,培养水供应、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员。法国在"职业学习证书"(BEP)课程中开设"化工和污水处理专业",在"职业能力证书"(CAP)课程中开设"城市卫生"专业。西班牙的培训中心开设"大气、水、垃圾和污染分析"专业,培养环境助理技术员。德国的培训条例规定,环保是冶金和化工专业的一门理论考试课,理论考试课共设11门。西班牙的职业学校在课程中添加"环境卫生"教育模块。英国在国家职业资格(NVQs)化工和冶金专业的课程中注入环境教育因素。
欧盟委员会在《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中提出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应掌握两门外语的目标。欧盟委员会从1995年开始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整个预算6.2亿欧元,计划规定要加强职业教育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实施跨国职教学生交流项目,联合开发外语课程和具有创新特点的教学辅助材料,开发适应每个职业领域或经济部门具体需要的教材,鼓励自学。

  (3)以能力为本位

  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作为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认为,下个世纪最重要的品质将是学会学习(learningto learn),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前所长HermanSchmidt博士称之为独立学习的能力(independentlearning)。

  (4)培养创业能力(entrepreneurship)

  创业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创业能力是普通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欧盟委员会的《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三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要大力培养就业能力,鼓励自主就业,为青年创办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职业教育通过开设有关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增强就业能力,进一步开辟就业的新途径,吸纳社会就业人员。从而为增加就业机会作出贡献,密切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政府要为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简化各种手续,减免各种税费,从而为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5)教育新技术的运用。

  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使教育经历着一场深刻革命,消除了学习的距离感,知识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技术辅助学习将对终生学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向学习者提供多途径、多层次的学习,满足他们的教育和培训需要。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发展技术辅助学习(technology-basedlearning,简称TBL)。技术辅助学习就是在教与学系统、电信系统及国际互连网上使用的各种硬件和软件,它可以极大地促进教与学,在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上具有灵活性,成本效益高,能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和公平。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使教育机构向边远地区的人口实施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如果在国际互联网上实施职业技术教育,边远地区的人口可根据他们的需要和时间选择适合于他们水平的课程,方便时也可重复学习。此外,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交流信息,开发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加强各国间的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通过它的网址扩大国际职业教育项目(UNEVOC)网络和服务覆盖面。

  4.加强企校结合,发展现代学徒制度。

  学徒制是一种传统的职业教育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国家在吸取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学徒制度,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形势,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学徒制培训在增加就业机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学徒制培训。为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传统产业外,一些国家开始在朝阳产业实施学徒制培训。不少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学徒制培训是实现产教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在个别国家它已成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1996年欧洲理事会要求欧洲委员会就"学徒制在增加就业机会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受欧洲委员会委托,1997年荷兰经济研究所提交题为"学徒制在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中的作用:学徒制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报告的结论是学徒制培训对改善青年人的就业前景起着关键作用。1996年欧洲委员会发表《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强调大力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徒制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欧盟各成员国建立学徒制培训网络中心。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积极发展学徒制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大部分欧洲国家,一些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及不少拉美国家。发展学徒制培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德国、丹麦、奥地利等国规模比较大,制度比较完善。学徒制培训在德国和奥地利称双元制,在丹麦称交替培训。各国发展学徒制培训的水平不一,如欧洲一些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参加学徒制培训形式的学生比例是,丹麦56%,德国和奥地利42%,英国34%,荷兰20%,卢森堡13%,法国和比利时11%,西班牙10%,意大利4%,希腊和葡萄牙3%。德、丹、奥三国的低失业率和高经济成就同其发达、完备的学徒制培训有着重要的联系,它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学徒制培训在英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战后其规模却不断萎缩,1990年有35.2万人参加学徒制培训,到1994年仅有21.6万人。1993年英国政府拨出125亿英镑,通过中介组织--工业培训组织,用于发展现代学徒制项目,此举受到企业、培训机构和社会的广泛欢迎。澳大利亚在完善现有学徒制的基础上,实施了"新学徒制",特点是学生在校时就可参加学徒制,拓宽学徒行业领域,除传统行业外,还包括新兴产业如大众媒体、娱乐行业、信息技术等。政府向接受学徒的企业提供补助,企业对学徒培训的内容、方法及时间享有很大的自主权,结业后学徒资格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承认。

  为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1994年韩国实施了"2+1制",即学生在头两年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第三年则在企业接受为期一年的现场实习培训。1998年建立了40所示范学校,从1999年起"2+1制"在技术高中推广。一些国家颁布《学徒法》,规范学徒制。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制定了《学徒制与产业培训法》规范举办学徒制培训,省成立了学徒制与产业培训委员会,由13名成员组成,除一名主席外,企业主和雇员各有6名代表。委员会的职责是就行业和工种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向省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建议,省各行业还成立了学徒制培训委员会,由21名代表组成,除一名主席外,企业主和雇员各有10名代表。职责是分析培训需求,就培训内容、标准和行业工种资格认证提出建议。大多数行业还成立了地方学徒制培训委员会,每个由5名成员组成,除一名主席外,企业主和雇员各有2名代表组成。职责是监控学徒制培训计划的实施,就本地行业学徒制培训和资格认证提出建议。

  典型的学徒制培训有几个要素: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2/3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徒工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徒工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力的培训;学徒工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学徒制培训有着一些优势:首先是学徒制培训同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学徒工的就业前景比较明郎,大部分学徒工结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例如,爱尔兰学徒工毕业后的录用率达到95-100%。奥地利失业的前学徒工的平均失业时间比其他具有同等学历的青年要短,前者平均为60天,后者平均为80-100天。在前东德各州,学徒制培训结业后有3/4的学徒工被录用,失业的为19%,接受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仅有27%的找到工作,失业率为70%,15个月后后者有50%的找到工作,失业的为23%,而前者的就业与失业率分别为71%和8%。其次是实训内容由社会合伙人共同制定,适应企业的需要,突出对学徒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后,学徒工在企业接受培训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技术工人工资的50%,以后按比例逐年增长,大大提高了学徒工的经济独立性,这也是学徒制培训具有吸引力的其中一个原因。

  5.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概念后,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发展全民职业教育概念,并作为大会的6个议题之一。按照大会的《建议书》,全民职业教育概念是指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习者的需要,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育,增加妇女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转变观念,鼓励男性进入以女性为主导的培训和职业领域,培养男女职业教育教师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

  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要拓宽覆盖面,特别是要面向边缘群体、妇女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边缘群众指的是失业者、过早离校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边远地区人口、农村贫民、土著居民、城市贫民、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但不具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劳工,从事有害工作的童工、难民、移民和经历武装冲突的退伍军人。《建议书》指出:"技术教育是使社区全体成员能面对新的挑战和发挥他们社会生产性成员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是实现社会聚合、整合和自尊的有效工具。"《建议书》还指出,实施全民职业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增加投入,实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男女职业教育机会均等,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企业参与。

  1994年12月欧洲理事会通过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的决定,决定制定了19项目标,其中有5项涉及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均等,即采取具体措施,向未接受过一定培训的处境不利的青年人,特别是向那些毕了业但未接受一定职业培训的青年人提供职业培训;向那些由于社会经济、地理或民族因素或由于身体或智力残疾因素导致处境不利的人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特别关注那些受风险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被社会和经济排除的人;制定有效的职业培训政策,使共同体所有工人要在整个工作生活中不受歧视地享受继续职业培训的机会;促进职业教育男女机会均等及有效参与,特别是向他们开放新的工作领域,鼓励他们在职业中断后重返工作;促进移民工人及其子女和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机会均等及有效参与。

  6.加强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

  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使学生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发展。近年来国外职业指导出现以下发展趋势:(1)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CareerDevelopment Guidelines),它是一份开展职业指导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2)开设职业和个人发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潜力、需要和志向,培养自控和自助能力;制定个人未来发展计划,抓住一切机会,采取行动;了解各种职业及资格要求、工作待遇和条件;学会作决定;学习有关求职技巧,如撰写简历、填写申请表和参加面试。职业指导课常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教师讲授。(3)开展生计教育(careereducation)。将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渗透进各学科中,使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确的生活态度,而不是分开教授生计教育的内容。(4)应用计算机辅助升学和就业指导系统。该系统使用兴趣、个性倾向、职业偏好调查,人一职业匹配系统,教育和职业规划系统,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系统,提供升学和就业信息查询。(5)设立职业指导中心。为向成人提供职业指导,一些国家设立了职业指导中心,开展个人和小组咨询,提供各种职业指导服务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求职培训。不少大企业也设立了职业指导中心,向员工提供职业指导服务,企业积极鼓励并协助员工不断进修学习,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为晋升晋级创造条件,员工职业指导服务包括个人职业规划。(6)注重职业指导的公平原则,加强对妇女和残疾人的职业指导。(7)伙伴帮助。伙伴相互帮助在一些学校非常流行,这可有效地带来积极的伙伴压力,在学习、社会活动和职业规划方面同学间可相互帮助。(8)生活技能培训。包括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自我就业的能力等。(9)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许多国家学校的职业指导计划还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份个人档案,要求学生填写个人兴趣、理想、以后的升学或就业打算等有关材料,填写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评价和前途规划的过程。(10)实地参观。一些国家的学校组织初三年级学生参观机场、警察局、企业、银行、饭店、大学、广播电台、医院等单位,实地了解各单位的工作情况,增加感性认识,使课堂生活同现场经历直接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11)开展网上指导。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网上职业指导系统,提供各种职业、升学和就业信息,还通过国际互连网开设职业和个人规划课程。此外,网上还提供兴趣、个性倾向和职业选择目录及求职技巧、如何撰写简历和面试等方面的指导。网上指导被称作"自我服务"职业指导。除政府部门在网上提供职业指导信息外,教育机构、企业、专业机构、工会也将升学或就业方面的信息推到网上。一些国家将职业指导员的电子邮件地址放在网上,方便学生联系,有的还在网上举办职业指导公开论坛,有的正在试验通过国际互联网交互式电视会议系统提供职业咨询。欧洲实施了网上跨国职业指导项目,网址是:www.estia.edu.goteborg.se,提供4个国家的升学、工作和劳动力市场方面的信息,项目不久将扩大到欧洲14国。在下个世纪网上职业指导和咨询将逐渐普及。

  二、政策建议

  根据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拟提出以下若干政策建议: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规划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合理确定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的比例。《纲要》中提出的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全国平均在60%的比例有显偏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的比例差异很大,目前仅有少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和奥地利及部分东欧国家达到60%的比例,象韩国和芬兰在40%左右,而日本仅为24%。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基本是以学校为主的、终结性的教育,缺乏吸引力,供给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高中阶段职教学生比例目前确定在40%左右为宜,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地区还可适当降低,分流的重点放在高中后,其他地区则放在初中后。

  --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教育作为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有关政策,等值承认职教和普教学历资格,允许优秀的职教学生报考普通高等院校,打通、拓宽职教出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持续保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

  --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理顺办学管理体制,加大地方统筹力度,形成以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和职业高中为主的办学模式,逐步将中专、技校调整合并为职业高级中学,同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同现代比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增加适应性。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议,开发编写面向21世纪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要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开辟就业的新途径。注重环保教育和外语能力的培养,了解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和咨询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加快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步伐,形成和完善重点和一般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网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同国外联合培养培训职教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师全面素质。

  --加强产教结合,发展现代学徒制培训,逐步扩大实施规模,争取到2005年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接受现代学徒制培训的比例达到5-10%,提供实训的企业要录用其中大部分学生,建立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强有力联系。同时借鉴国外经验,以法律的形式硬件约束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设施和人员。

主要参考资料:

Alex, laszlo.1997.German-Hungariancooperation to support Hungarianreforms in vocational training.In 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Traning,No.11,May-Augus,p63-9.
Atchoarena, David and FrancoiseCaillods.1999 Technical education:a dead end or adapting to change?In Prospects Vol. XXIX, no.1, March 1999.
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Authority (ANTA). 1999.ProvidingLife-Long Skill Training throughan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Training System: The AustralianExperience Communitied. 1997.Promoting Apprenticeship trainingin Europ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of Vocational Training (CEDEFOP).1995. Coherence between compulsoryeducation, initial and continuingtraining and adult educationin Sweden.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of Vocational Trining (CEDEFOP).1995. Coherence between compulsoryeducation, initial and continuingtraining and adult educationin Norway.
European Commission. 1994. Growth,competitiveness, employment;the challenges and ways forwardinto the 21°t century. Whitepaper.
European commission. 1996. Learningand teaching: Towards the Learningsociety.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Currentsituation regarding vocationaltranining in Latin America andthe Caribbean.
European Commission. 1999. The1999 Employment Guidelines.
European Council. 1994. Counicldecision of 6 December 1994establishing an action programme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uropean Community vocationaltraining policy (LEONADARDAVINCI).In OJ No L 340,29.12.1994.
Eurydice. 1999. Education systemsin Danmark. In http//www.eurydice.org.
Eurydice. 1999. Education systemsin Norway. In http//www.eurydice.org.
Eurydice. 1999. Education systemsin Sweeden. In http//www.eurydice.org.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IAEVG) 1999. Strategies forVocaional Guidance in the Twenty-firstCentury.
Korean Research Institure for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KRIVET). 1999. Reform and Innovation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Korea.
Kozek, tadeusz. 1997. InternationalCooperation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training-Polish experience.In 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Training, No.11,May-August,P53-62.
Minstry of Education, Republicof Korea. 1996. Education inKorea 1995-1996.
Netherlands Economic Institure.1997. The role of apprenticeshipin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andjob creation: the significanceof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forthe labour market, final report.
Power, Colin N. 1999. Technica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Prospects Vol. XXIX, no. 1,March 1999.
Schmidt, Herman. 1999. The ChangingDemands of the 21°t Century:Challenges to Technical andVocational Education, keynotepresentation in Second InternationalCongres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Education, Seoul, Republic ofKorea, 26-30 April 1999.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on The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1999. Recommendations. Wiltshire,Kenneth. 1999. Rapporteur-General''sOral Report. In Final Reportof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Education, Seoul, Republic ofKorea, 26-30 April 1999.
中华人民共国和国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黄尧:《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奋斗》,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17期,p14-P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