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普职比的国际比较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 郭扬
  我们考虑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比"问题,实际上就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究竟应该如何确定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当然首先要从我们的国情出发。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形态呈现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多种形态并存的局面,而面对进入WTO后所面临的挑战,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既有的优势,因此对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工人和其他基础劳动力仍将有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2005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将扩大到4800万人,每年毕业生达1600万人,即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0%,有400万人能够进入各类高校,也还将有1200万人必须通过中职教育(含高中后职业培训)进入就业市场。

  同时,从国际比较的大视野来看,发达国家的经验反复证明,再先进的科技成果设计,如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实际操作,也难以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不少现代化工业国家都曾经历过逐步调整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过程,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考虑,目前继续对中职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欧盟15个国家中,就有11个国家的中职比例超过50%。笔者最近访问了与我国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德国汉堡市,了解到这个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都与上海极其相似的西方现代化大都市,虽然其人均段教育中的中职比例却仍然高于60%。此外,笔者又根据OECD(国际经合组织)发布的1998年度有关教育指标(见《教育参考资料》2000年第23~24期)进行了分类统计整理,列出OECD各成员国高中阶段毕业生数的普职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字母m表示数据缺失,x表示按另项口径指标统计。

  上述资料表明,在OECD各成员国中,接受中职教育(包括学徒制培训)者的比例平均达53%,构成了发达国家高中阶段学生的主流,而在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瑞士等典型的双轨制国家,这一比例均超过了70%。其中,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其中职教育比例偏低似乎是个例外,但应该看到这是由于他们单列于学制体系之外的企业培训体系特别发达而造成的。尽管如此,日本现在也仍在不断反思这种校企分离单列模式的不足之处,并开始发展综合高中加强职业教育,力图改变技能型人才培养效益不够高的问题。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我国中职教育的相对比例和规模逐步下降,还是具有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但是如果下降速度过快,则将直接造成中职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和流失,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构成。这一点在我们构建普职双向互通的"立交桥"时,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最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明确强调?"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正是既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又参照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