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高职教育的特色
  
  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成为举世闻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并于1996年升级为发达国家,新加坡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出大量的世界级的一流技术工人及管理人才。这是新加坡成功的关键,也是新加坡在世界范围内保持本国经济继续增长势头的根本所在。

  一、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新加坡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之初便注重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其发展。

  1.建立专门指导的政府机构,不断完善和改进高职的行政领导

  新加坡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立了一系列专门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府机构,如1965成立的成人教育促进局,1972年设立的国家生产力局等等。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新加坡政府开始设立专门管理和指导高职的机构,如1973年设立工业训练局,主要负责职业专科学校和26个技能发展委员会。1979年成立工艺与训练局,下设15个训练学院,27所培训中心,并领导各行业、社团举办的培训中心。1992年,新加坡建立工艺教育学院取代工职局,管理10所工艺教育学院。至此,新加坡高职完成一元化领导的改革,大学和高职统一归教育部管理。各领导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2.不惜巨额投资,设立技能发展基金

  经费是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启动、发展的关键。新加坡政府认为教育投资是一项生产性投资,因此非常重视增加教育投入。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1000多万新元给生产力局用于培训,每年拨款工艺教育学院1亿新元以支付费用。

  新加坡政府除每年由国家拨款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外,还制定了一项政策,即从1979年起,通过向企业集资建立技能发展基金。政府规定,企业要为工资每月不满750新元的职工向国家缴纳相当于该职工工资1%-4%的技能发展基金,由生产力局掌握此项基金。到1985年,技能发展基金累计达4亿多新元。这项基金的设立,一方面,使广大职工有可能得到提高技能水平的训练机会,以便通过技能的提高相应地增加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是对雇主的一种强制性征税,迫使雇主减少雇佣技能低的职工,重视对这类职工的培训,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新加坡政府的巨额投资,独特的筹集办法有效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3.加强立法,发展技术标准和证书制度

  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新加坡拥有严密的考试制度,所有技术经考核得到生产力局的承认、监察,可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有职业证书者方可谋求职业。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实行鼓励政策,把职业技术等级与待遇挂钩。职工受聘后的第一次工资基本上是按文凭学历确定的。以后工资增长多少,根据职工能力的高低和贡献的大小而定。新加坡鼓励职工参加学习,并把职工培训纳入国家教育制度,即受训人员经考试合格取得某种证书后,就承认其具有某种学历,并得到相应工作,同时,新加坡把获得一级技工证书认定为大学毕业水平。这些措施为每个新加坡人提供了获得教育及职业训练的发展机会,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颇具吸引力。


  二、建立高职教育体系,注重高职与普高的衔接

  通过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新加坡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交桥"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新加坡中学后教育分大学预科和工艺学院及工艺教育学院,大学预科是为升入大学作准备,工艺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学制2年,为高职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为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学制3年,直接从高中招生或选拔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为专科层次;第三层次是本科大学教育,由于新加坡的本科大学教育不单列普和职,属于普职混合型,由国立新加坡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承担,学制四年。在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内,可以由第一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再提升到第三层次,即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者可申请转理工学院,而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也可往高层上升,凭学业和课程等成绩转入相应专业的第二或第三年级就读学位课程或者文凭课程。这种上下衔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职教学生创造了一条深造的道路。

  新加坡立交桥式的高职体系,不仅上下衔接,而且高职与普高之间也相互沟通:中学后直接进入技术员文凭课程学习并获得技术员或技师文凭者有"桥"顺畅地、部分地向上通往本科大学接受二或三年的大学教育,最后也能获取大学文凭或学位;职业技术教育的较低层次可以通向较高层次,即技术工人获得文凭后可以进入高一层次的学校组织继续攻读技术员或技师文凭,还可以此为中介再以优秀成绩?"桥"进入本科大学;普通高中教育毕业者除主要向上直接进入本科大学外,也可以横向进入中学后职教机构接受技术员教育与培训,并可以此为中介再以优秀成绩渡"桥"进入大学,还可以进入非本科大学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接受大学本科课程的学习,获取文凭。总之,新加坡已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使这一体系能有效地运作,新加坡政府还在文凭与证书制度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新加坡政府规定"三级技工证书、一年或二年的职业训练证书、汇智课程毕业证书都相当于初中毕业证书;获得国家二级技工证书、工人技术师证书的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获得一级技工证书的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各证书之间可以互相衔接。如职工取得了相当于高中毕业的证书,就可以报考大学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文凭,这种制度打破了门户之见,有效地促进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实施双元制高职,推行产学结合


  双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新加坡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国情的不同。新加坡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加坡的双元制--教学工厂。

  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在对双元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多年从事职业和工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工厂"的新教学模式。"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附属工厂、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一个工厂学校定点实习,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学操作,而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被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工厂"所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多元技巧之人力资源,这一培养目标正切合了新加坡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此目标,"教学工厂"的教学计划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强调实用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借鉴双元制的经验,第一年为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宽广的从业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二年是专业课;第三年里,半年学习应用性课程,半年搞工业项目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其具体作法是:理工学院一、二年级学生,工艺教育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学习基本专业课程后进入基础技能训练;理工学院三年级、工艺教育学院二年级即最后一年,学生依自选专业方向进入有?"工业项目组"实际生产操作。这种"工业项目组"实际上就是由某个或某些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学校从生产厂家承揽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学校装备一个和实际工厂完全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老师和师傅或技术员的指导下训练,进入实际生产操作。工业项目的取得,可由学校统一承揽,也可以由学生自选课题,但都必须是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生产学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项目的科技含量要达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难度,但可在训练期间完成。工业项目生产活动,完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以不蚀本微利为原则,这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经营训练。

  "教学工厂"这一新加坡式的双元制使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焕然一新,学校的教学与工厂及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几十年来,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具有多元技巧的人才。"教学工厂"已成为有新加坡特色的双元制。

  四、注重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采取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培训,除了专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官方设立的培训机构和训练中心

  新加坡除正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外,还通过官方设立的培训机构和训练中心,开展系统性的职业技术培训。如在工业与职业训练局的领导下设立的培训机构和中心,开设60多门工业、商业、实用工艺和服务技术方面的全日制和半日制课程。通过有关课程教育的人员,可分别获得训练局发给的工业技术员证书、国家贸易证书和职称证书。训练局还根据有关工业部门的特殊需要安排训练内容,培训急需的人才。此外,新加坡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成人教育促进局,专门负责成人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

  2.正规大学的职业技术培训部

  新加坡的正规大学,如国立新加坡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等高校分别设立职业技术培训部,专门负责组织各种职业技能训练。1980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全国职工技术训练计划。该计划规定:(1)国立新加坡大学每年培训200名从事"研究与发展"的工程师。同年起,新加坡大学和电信局成立了联合委员会,共同开展研究与发展工作。(2)南洋理工学院每年培训1000名具有实用价值的工程师。(3)新加坡工艺学院、新加坡技术训练学院每年各培训5000名技术人员。(4)经济发展局配合工业与职工训练局每年培训10000名技师。

  3.政府和企业或行业协会合办的技术培训

  除政府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外,新加坡政府还与企业或行业协会合办职业技术培训,其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分担。

  4.海外培训

  新加坡在职教中实施"海外训练计划",选派一定数量的人员到国外实习、进修,接受高级培训,政府一方面要求在新加坡投资的外国公司接受一定数量的新加坡工人到其母公司的工厂实习、进修;另一方面,选派一些青年到国外著名的企业接受三年左右的训练,他们回国后按照合同到指定工厂工作,对出国实习、进修的人员,政府提供旅费和生活补助。

  5.国际联合培训

  新加坡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联合举办各种培训中心,如与法国合作的新技术学院,与德国合作的德新技术培训中心、电脑系统学院等。这些联合培训中心主要任务是培训国际一流的高级职员、技术人员和技工,是高层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此外,新加坡主管经济发展和外资工作的经济发展局,先后与外国厂商联办7个职业训练中心。这些训练机构是与工业发达国家合办的,因而可借助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专家培养本国尚缺乏的专业技术人才。

  多形式、多渠道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使企业主动承担了一部分教育费用,而且有利于政府广纳信息,更有效地宏观调控,使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课程设置和市场直接联系起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则在吸收、利用外国资金、技术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灵活设置和调整高职课程

  新加坡建国40年来,随着外资的涌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需求不断提高。因此,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非常注重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灵活安排和设置课程。一方面,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追随产业结构的升级,及时调整教育训练的重点方向,如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新加坡高职机构对原有课程进行现代化改革,让学生获得现代最新的知识以应付高科技产业改组的需求,让学生得到世界新近流行的信息,增强高职生对现代世界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当今与新近未来最有实用价值的技能。在这种改革思想下,新加坡国立大学瞄准世界前沿课程的研究,使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并奋力抢占制高点,如信息技术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等等。如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学科更新,主要为学生提供财会、商业、电脑技术、工程、材料技术、饭店管理和通讯技术的学位课程。另一方面,新加坡各高职机构还根据新投资的国际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要求,超前抓好培训发展课程。培训发展课程的种类有(1)专业技能开发课程,主要应付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有:射频工程师开发、电脑动画开发等课程。(2)企业特制课程,这是依照个别企业需求,"量身定制"。(3)在职人员技术再训练计划,由新加坡职工总会推行,并获经济发展局及生产力标准局拨款支持,为在职人员提供技能更新课程,为他们作好工作准备。其课程包括:零售管理证书、银行业务管理证书、维修技能证书、基础工程证书、电信工程证书等。(4)高级文凭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满足工商企业大力培训人才的需求,为在职人士提供进修的机会,满足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主要由4所理工学院提供全日制部分时间制的课程设置。课程有:制造工程、电子、计算机与通信工程、机电工程、多媒体系统工程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