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上海市教科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马树超
  一、背景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是部分承诺,在项目上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即上述领域不对外开放。除上述领域外,中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的5个项目上作出承诺,许可外方为中方提供教育服务。在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上,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未作承诺,对境外教育消费未作任何限制,允许商业存在,即允许中外合作办学,但对国民待遇未作承诺。对自然人流动,承诺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中国学校或教育机构聘用或邀请,可以来中国提供教育服务。中国关于教育服务的承诺,以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新要求,必然对规模庞大的中国职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在校生人数由220万人增加到1400万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也都取得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正确分析入世后中国职业教育面对的形势,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举措,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入世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为了应对入世的挑战,中国将以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为三大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不仅要面对开放职业教育服务业的承诺,更要迎接生产力发展过程对教育类型、质量和层次需求不断变化的挑战。1.境外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进入对职业教育领域的冲击职业教育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类型。由于经济水平和传统教育观念等原因,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近20年来,虽然中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费投入、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等仍显薄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难以承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份额的扩大,境外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十分看好中国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市场。此前由于教育服务业开放方面的原因,多为依托跨国公司在开展经济活动的同时建立培训机构,或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来拓展职业教育市场的,入世后放宽境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入合作办学的条件,并允许其获得多数拥有权,将大大加快其入境提供职业教育服务的步伐。他们凭借丰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及其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使中国职业教育服务领域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一批办学条件差、专业设置陈旧及教学水平落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将被淘汰出局。2.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将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一批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将有新的发展机遇,而一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会面临严峻挑战。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的人力资源配置,职业学校原有专业设置已经很难适应新的要求,虽然目前已着手专业调整,但方向不明,条件欠缺,进展缓慢,部分行业或职业(工种)仍然没有对应的专业,而有些专业又开设过量,影响了职业学校的质量和声誉。据对某省调查,一些学校盲目开设计算机、营销和财务会计等"跟着生源走"的"热门"专业,使全省普通中专学校的医药、财经和政法在校生比例高达50%,农业学校在校生比例为25%,而煤炭、建筑、交通等其他学校在校生比例不足25%,难以适应该地区优先发展特色绿色食品、生物药品和生物工程、能源、天然气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的要求,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隐患。3.就业态势变化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上下夹击一方面,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入学的学生到2002年起开始就业,与入世初期的就业问题重叠,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界面交错,就业定位下移,减少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入世对传统行业及原就业格局的冲击,使城市技能过时的劳动力大量过剩。据估计,入世初3至5年中国城镇失业率有可能比目前上升一倍,达到7%(《人民日报》2001年,12月24日);而入世后按进口3%的粮食计算,同比减少的就业机会约上千万个,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依据其就业低成本优势,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争夺初级就业岗位,从而进一步加剧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4.职业培训市场急剧扩大对学校职业教育单一学制模式的挑战随着入世后就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技能折旧速度的加快,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更加频繁,职业培训进一步成为涉及面最广、受益面最大的教育,从而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更换职业岗位的频率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15年缩短为90年代的5年(海《经济预测》,2001年7月)。社会上各种类型的非学历培训,例如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蒸蒸日上,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但是,现行的职业教育学制对非学历培训没有相应的规定,学校职业教育基本是正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职业多变和终身教育的需要。5.职业资格标准的国际化趋势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劳动力规格、水平和质量标准面临国际化的挑战,中初级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适应国外企业入境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需要,而且要争取更多的跨国界服务份额,培养国际劳动力市场认可的劳动者。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但据有关部门2001年对全国11个省市调查,不少地方的"就业准入制度形同虚设,''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许多单位实际上对职业资格没有要求,无证就业、无证上岗现象大量存在"(《中国教育报》,2000年,2月20日)。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得不到认可。这迫使我们必须建立新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国际认可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认证、管理制度,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6.市场化进程与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矛盾的加剧入世后中国将进一步加快市场体制建设步伐,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明显的国有企业(行业机构)的办学特征,据对某城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查,三分之二为国有行业(机构)和企业办学,其中普通中专学校近75%,技工学校超过80%,职业高中约6%(《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这些学校长期以来在计划体制下发展,学校运行及招生就业主要依托计划,缺乏服务意识,难以适应市场化进程需要。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行业的政府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的运作机制及其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一批政府的行业机构(委、办、局)转制,原先主管职业教育的部门撤并较多,加上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正常运行。7.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对职业教育生源的影响中国入世将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供求双方的动力。从资源供给方面看,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每年约有2.5万人出国留学,主要是境外高等教育消费,中国承诺在境外消费方面不作任何限制,将使出国留学继续增加;而放宽境外教育机构进入合作办学的条件,更适应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的需要,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这些都将丰富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从教育需求方面看,入世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与人们长期来追求高学历教育的社会基础相重叠,形成高等教育的需求热潮。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将进一步带动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发展,从而对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形成新一轮冲击。加入WTO对中国职业教育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快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二是有利于吸收国外多种职业教育模式,加快改进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培训方法,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及其培训模式,加快完善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有利于培训内容及培养规格的国际化,发挥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务输出的国际竞争力;四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扩大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市场需求,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五是加快市场化步伐,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进程,改变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三、可供选择的对策建议入世后中国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总体指导原则?"坚持战略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发展性",即从战略高度认识职业教育对入世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利用入世后带来的机遇,着重解决入世后面临的紧迫问题,加快调整改革步伐,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发展。1.坚持发展职业教育是应对入世挑战的战略举措入世后,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人均GDP从接近1千美元向2千美元快速迈进的经济起飞阶段。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92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的中初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平均增幅达到83%,只有当人均收入超过2千美元后,中等职业教育才开始萎缩(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4月)。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国外公司的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入世将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有大幅度增加,需要培养数千万有技能的劳动者;第三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就业机会有望大量增加,虽然其中一些新兴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但还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辅助工作的初级人才;农村千百万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必须从应对入世挑战的高度来确立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2.加强宏现调控,协调经济社会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矛盾如上所述,入世后经济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有更为旺盛的需求。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追求高学历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使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明显不足,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又导致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足。这种经济社会与个人的需求矛盾加剧,使市场调控职业教育公共目标失灵。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介入并加强宏观调控。显然,这种宏观调控仅仅由职业教育行政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建议由中央政府制度政策,例如调整财政投入结构或高中招生比例,强化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引导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实现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目标。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发展1995年至2000年,中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由1028亿元(RMB)增至2086亿元,增长了102.9%。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增长155.8%,普通高中增长123.9%,而职业中学仅增长55.8%(《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5-2000年)。各级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的增长幅度不高,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按照《中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由2000年的41.8%提高到2005年的60%,在校生数由2518万人增加到近400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增幅应超过50%。而部分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的经济支付能力不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为此,建议启动"农村地区青年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在经费上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适龄青年提供直接资助。可采取每年提供20亿元(RMB)专项经费的方式,即每年为300余万名农村初中毕业生提供每人600元职业教育专项补贴,使他们有机会接受至少一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4.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强化就业准入制度要抓住入世机遇,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劳动部门和各行业要根据入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制定完善职业资格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努力使职业资格标准得到国际认可,并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和管理;职业教育部门和机构要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就业准入制度,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标准,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培训体系,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和劳务输出的需要;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城镇各行业(企业)就业岗位的准入标准,既要防止职业岗位对学历层次盲目高移的倾向,又要避免就业岗位追求低成本劳务工而使劳动力素质不断下降的状况,规范劳动力市场。近期,除了已明确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工种)外,应以持有职业学校毕业证或培训证书者为优先就业对象,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5.积极鼓励中外合作举办职业教育,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是"国际接轨"最为困难的教育服务类型。据调查,某城市近期申报中外合作办学的60余家境外机构中,高等教育机构超过80%,非学历培训机构约15%,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不足5%。这是因为国情、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各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如按实施职业教育的场所,可以分为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企业职业教育模式;俄罗斯、法国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以德国、奥地利为代表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等等。同时,职业教育的投资回报收益不高,职业学校的国际交流沟通能力方面的因素(例如语言、信息、规则)等也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进展。当前,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首先,国家和地区要建立指导中外合作举办职业教育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境外优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信息咨询和帮助;其次,要逾越中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差异的障碍,提倡与各种类型、各种学历层次的境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第三,要制定政策,优先引进入世后优势产业的相关职教资源,优先发展与国际劳务输出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合作;第四,要针对入世面临重大机遇的领域,积极拓宽职业教育的境外消费渠道,鼓励特殊职业(工种)的境外培训。6.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职业学校教育功能按照入世后劳动力流动加快的特征,各级学校职业教育必须突破正规学历教育制度,制定长短并行的学制模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的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要有效利用学校职业教育资源,面向社会举办优势专业的非学历教育,积极争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市场份额。要重新界定学校职业教育的"学生"概念,改变以往以"学龄学生"为主的状况,使非学历、非全日制培训人数迅速增加,呈现终身化学习的特征。要加快实行累积学分制,鼓励招收普通高中分流(辍学)生接受一至二年的职业培训,也可以招收初中结业生或辍学生参加职业培训,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拓宽学校职业教育功能。要加快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积极支持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实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学制模式,优化技术技能劳动者的成才道路,培养入世后急需的应用型人才。7.强化市场导向意识,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质量伴随着入世后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及其国际化趋势,职业教育要加快转变自身观念,构建市场导向的运作机制。一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内外大市场服务的新理念;二要以经济发展和就业就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加快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培训模式,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教学服务体系;三要按照"尊重选择"的原则,注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增加课程的文化知识含量,加强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四要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监控力度与质量评估工作,建议进一步调整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办法,从场地、设备、经费、师资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对职业学校及其专业设置的评估考核工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国内外劳动力市场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