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罗强: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担当

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是新时代四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职业教育服务治蜀兴川的新支点

四川省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扩容、提质、贯通、融合”的工作思路[1],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吸引力和贡献度,职业教育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的变化。

(一)服务产业发展有贡献

四川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为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社会服务支撑。

一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坚持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布局统筹,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五大经济区规划部署,统筹推进区域内职业学校设置和专业建设。鼓励学校新设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养老、托育、家政等战略新兴产业、紧缺领域相关专业;加快推动加工制造、建筑工程、轻纺制造、金融财会等专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建立专业动态调控机制,加大学前教育、护理、幼儿保育、市场营销等24个省控专业调控力度。近三年,撤销与产业匹配度不高、过时过剩、陈旧落后的专业点902个,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不断提高。

二是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四川制造正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均迈上万亿元台阶,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产业正向万亿元级迈进,动力电池产业、大飞机关键部件等领域迎来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白酒生产、电子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向好。职业教育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设200个中职名专业、50个高职高水平专业群,重点打造航空装备制造、轨道交通、食品生物、新材料技术等重点专业集群,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能手和产业工人。截至2021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83万人和228万人。同时,注重对接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推进35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协作攻关,实现成果转化2.4亿元。

(二)助力乡村振兴有成效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又是农业大省,四川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职业教育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建设,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夯实民族地区的人才根基。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职业学校免费接受三年中等职业教育,全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并帮助实现就业或升学。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培养民族地区“9+3”计划学生共计10.56万人。其中来自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家庭子女占90%以上,上万个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为民族地区贫困学子改变命运创造条件,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在已毕业的“9+3”计划学生中,近50%回到本乡本土就业,其中有近4 000人通过考试充实到基层管理队伍,分布于社保员、民政员、宗教干事、维稳干事等数百种岗位,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人才队伍。

二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农业人才。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乡村人才队伍,职业教育主动对接现代农业布点专业209个,组建涉农职教集团4个,6所学校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数量居全国第二。职业院校深入乡村积极开展对口帮扶,选派科技人员组建89个团队开展专业技术指导6.2万人次,推广应用新产品64个。同时,面向农民工、基层农技人员等开展职业培训,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8万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增进民生福祉有突破

职业教育是提升社会流动性、防止阶层固化、保持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四川职业教育为人的多样化发展、促进充分就业提供了通道,在推进社会协调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就业“稳定器”重要作用。在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定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人才培养对岗位要求的适应性不断增强,2021年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0%、92.4%。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万元,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落实“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高职院校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八类人员”,实施高职专项扩招,共录取7.4万人,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逐步提升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工作能力和薪资待遇。

二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要。为构建技能型社会,四川从制度上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高职教育单独招生、“专升本”、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等,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宽职业院校学生成长通道,为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机会。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让劳动者和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展示技能风采、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舞台,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同时,面向社区居民、老年人等群体开展职业教育惠民培训和社区志愿培训服务,积极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二、职业教育推进增值赋能的新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的根本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这是党中央赋予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新属性、新要求和新使命,探索和实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高质量发展必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多链融合支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世界各国空前重视产业链全链条的协同布局,加大研发人才、工程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这就需要各类教育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作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职普融通就是教育链和人才链的融合,产教融合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科教融汇是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要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打通教育链、融合科技链、联合产业链、提升人才链。职业教育先天具有跨界、融合的优势,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就业等方面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走“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融合式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对接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这是职业教育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类型支撑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是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活力因素。四川职业教育在规模和体量上占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设置723类专业和6 846个专业点,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必须从规模走向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发展变化,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作用。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构建“技能四川”的内在要求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产业门类广,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新增一线就业人口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为增加受教育人口总量、提供技能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主体力量。目前,四川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系全、门类多,但实力不够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短板。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使用机制、要素分配、评价体系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技能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贡献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制造强省、农业大省建设深化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围绕人民需求变化提供多样化发展通道,促进教育公平,全力发展具有四川特色、一流水平、产业需要、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职业教育勇担时代使命的新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四川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围绕四川现代化建设“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体部署,聚焦“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的战略目标,走内涵式、融合式、特色化、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贡献职教力量。

(一)深化制度改革,激发学校和人才生机活力,为职业教育大有作为提供支撑

发展动力源自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四川职业教育要围绕高质量发展总目标,建立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推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落实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责。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地位,巩固高职专科教育的主体地位,培育职教本科引领地位,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形成体系内层次贯通、体系外相互融通的一体化发展合力,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结构性调整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二是构建部门联动创新、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机制。规模体系庞大、办学类型多样、举办主体多元,使职业教育发展成为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机制,打破管理层面尚存的条块分割、职责交叉等瓶颈。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相互掣肘的局面,充分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三是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落实,加快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有序流动,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二)聚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提供支撑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都凝聚起来,服务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领导是职业教育的政治保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融合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加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教育,重视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二是打造示范标杆项目。着眼“双15—双50”目标,深入推进中职“三名工程”、高职“双高计划”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等项目,建设15所高水平学校、15所高水平培育学校和50个高水平专业群、50所优质中职学校。推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和学校,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三是深化“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重塑教学理念、重建能力结构。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深化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创新教材内容体系、呈现方式;构建校企行协同开发课程、教材、教学模式与学习资源的机制,推进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纳入教学内容;聚焦理念更新和模式变革,推动职业院校“课堂革命”。

(三)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四川重大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导向和问题导向,按照“专业围绕产业办,学校服务地方建”的思路,在规模、结构、模式、服务等方面,协调匹配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相适应。一是对接产业需求优化整体布局。将职业教育资源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四川制造强省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同步规划、配置,跨部门、跨行业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园区、企业、学校、专业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提高优质资源聚集度,形成一批产业学院、区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业融合共同体、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启动职业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战略匹配工作,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龙头企业,协调匹配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培养和在职员工培训,精准培养一大批具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推动产教融合工作向深、向精、向高效迈进。二是持续推进校企双元育人。根据产业链条和岗位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建立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指导、双元教学、双元评价的培育机制,推动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三是强化项目引领和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推进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和1+X证书制度试点,充分发挥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引领带动作用,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合作,在支撑都市圈功能协作基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加强高素质人才供给,合力唱好产教融合“双城记”。以部省共建推动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宜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引领,以“成都国际职教城”“宜宾国际高职园”“达州西南职教城”等职教园区为重点,集中优质资源,汇聚发展合力,打造高峰高原。

(四)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与企业携手,服务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一是主动服务企业“走出去”。四川地处“一带一路”核心腹地,将充分发挥国际大通道优势,鼓励职业院校配合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特色农业等行业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快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推进生物医药、精密机械、航空制造、文化创意等领域的职业教育中外合作交流。二是搭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整合省内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四川中德职教集团”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优质培训课程等。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鲁班工坊”建设,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提升四川职教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职业教育改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20〕14号)[A].2020-09-23.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