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破解"技工荒"?可学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
  
    如何破解“技工荒”

    近几年,“民工荒”,“技工荒”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政府不断增加对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的投资,并扩大规模,但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的数量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技工荒”现象究竟为何出现,这与我国的教育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以及人力资源配置又有哪些关联?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

    记者:为什么中国在近几年这个时间段集中出现“技工荒”?

    刘尔铎:供求仍然是决定劳动力市场的最主要力量。探讨中国的技工荒,有必要关注一下中国人口的变化。统计资料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新生婴儿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新生婴儿从1988年的2500万,下降到2009年的1580万。造成现阶段劳动力供给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统计资料表明,新生婴儿下降导致中学毕业生人数也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在2004年达到顶峰2070.3万人后,2009年降到1794.7万人。初中毕业生除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中学继续学习外,其余部分将直接加入劳动力市场,这一不断下降的趋势导致了我们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短缺。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了很大的增加,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记者:一般来说,技工来自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等多种教学领域,为什么还是缺?

    刘尔铎:由于此前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大学生人数扩招,使得一部分本来准备上技工学校、上职业中学的人,转入报考大学。后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增加投资,技工学校毕业生人数又开始增加,但是总的说来数量增幅仍然有限。

    虽然按照职业教育的广义范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等,但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不在制造业领域就业,如中等专业学校的卫生保健、幼师、美容、家政服务等。即便全部考虑进去,2009年,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总毕业生人数为625万人。这一数字与每年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数量仍然偏少。

    考虑到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占有优势地位,技工学校或职业培训学校毕业生并不都能达到制造业岗位的要求标准,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调问题更加突出。

    记者: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制造业领域的技工短缺现象,您有哪些建议?

    刘尔铎:未来几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所以仍会出现对技能工人的旺盛需求;对白领职工的需求虽然增加很快,但绝对数量仍远远低于对工人的需求。我认为,要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相协调,当前应加快我国技工与职业学校的发展。

    当前,全世界有两种代表性模式,一种是德国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前者是高中生毕业之后多数进职业学校,去当技能工人,少数进大学,日后成为科技人员;美国模式则是大学膨胀的比较快,美国大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去当工人。未来恐怕会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做好当工人的准备,这是现实需求所决定的。

    同时,要加强对工人的培训,为我国工业化升级创造条件。因为工业化升级,需要技能工人,而现在我们的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的情况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

    他山之石

    美国:“宽专多能型”

    美国技能教育的实施机构主要是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由公共教育机构承担。

    美国技能教育培训的人才是“宽专多能型”,由学校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将各项能力总结归纳成教学模块,依此施教。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德国:“双元制”

    德国职业技能教育实施“双元制”,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学生在职业技能学校接受专业知识后,再到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接受专业培训。

    “双元制”培训的人才是“专深型”的,这与其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密切相关。

    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度”

    澳大利亚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由劳动部门负责,直接承担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实体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的工作本位学习。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要求专职教师每年安排一段时间到行业或企业内专业岗位实践,保持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
返回顶部